公元前1075年,三十岁的帝辛继任殷商王朝第三十一代天子。

此时的商王朝,经过几代君王的折腾,已经变成一个满目疮痍、内忧外患的帝国。

三十岁年纪正是意气风发,事业打拼的黄金时期。走马上任的帝辛也不例外,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这个帝国重新焕发青春。

似乎每一任当权者掌握了权力以后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行“修生养息”之类的惠民政策,帝辛也不例外,继位开始,便把大力发展农桑列为重点民生工作,解决人民温饱问题,增殖人口,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、稳定统治的目的。何况当时还有一个情况使得帝辛不得不发展农桑,那就是天气不好。

天很冷,非常冷。

那个时候食物品种单一,红薯、土豆、大豆、西红柿、茄子等一样都没有,基本上除了大麦就是小麦,完全靠老天爷赏饭吃,家境好的偶尔出门打个猎,改善下伙食。一旦气温剧降,粮食将会大量减产,平常葱郁的森林也会变得苍黄萧条,动物们也都南迁避寒。长期以往,别说抱负实现不了,连吃饭都成问题。

不过这样的极端天气也不是年年都有,几个世纪才会碰到一次。

我们这位帝辛运气实在不好,亲身体验了千年难遇的极端天气。

按照中国近代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说法,他碰上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四次小冰河期的第一次。

专业的说法是“仰韶温暖期后的第一个寒冷期”。

第二次小冰河期发生在东汉末年、三国、西晋时期。

第三次小冰河期发生在唐末、五代、北宋时期。

第四次小冰河期发生在明末清初时期。

上述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点:社会动荡、改朝换代。

造成这种动荡的主要原因是寒冷。

气候寒冷造成水循环不畅,水循环不畅导致干旱缺水(“年雨土于毫”),干旱缺水导致粮食减产没吃的,没吃的就要去抢,抢的人多了社会治安便不好了,社会治安不好了便引起社会剧烈动荡了,社会剧烈动荡了就慢慢演变成了战乱。

长期的饥荒,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。

战乱无限制扩大就造成人口锐减,东汉末人口是六千万,到西晋时仅剩七百七十万,减员87%。唐末人口也是六千万,至北宋初期只剩两千万,减员67%。明末人口一亿二千万,幸好有郑和下西洋时带回来的土豆、红薯和玉米等抗旱高产作物以救命,至清初时剩五千多万,减员58%。

所以说我们要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,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的事业。

帝辛没精力考虑环保的事情,他目前很烦恼,因为没有人可以胜任发展农桑这项工作。

朝堂之上,满朝文武,无人可用。准确的说,是没人给你做事。细细琢磨,没人帮你做事的原因很简单,有两股阻碍势力限制了你的权力。

一股是来自巫师集团的神权势力。

商朝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,就是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。而那些与鬼神沟通的中介,就是“巫”。

巫的权力很大,一切活动,上至王室祭祖、行兵打仗,下至百姓求雨、占卜等,都要征求巫的同意,私自行事神是会发怒的,会给人民带来灾难。因此巫掌握着祭祀、医治、部族历史传承等权力,属于中央核心权力机构。

另外一股是以比干等人为代表的贵族势力,属于政府部门。

政府部门最需要的是能办事、会办事的人。那个时候,选拔任用领导干部采用的是世官制,由各阶级的贵族向商王推荐候选干部。

为了掣肘各贵族在朝歌的势力,商王需要均衡录用,而不是择优录取,就算给你推荐一个低智商,你也要为了平衡势力而录用。按照帝辛自大清高的个性,他是看不起这些人的。

以上两点总结一点:刚上任的帝辛没决定权,没人事权。

帝辛觉得这两点很不好,要创新,更要改革。人生阅历告诉我们,跟领导作对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,因为领导有统治权。

第一点好解决,既然神权势力强大,那我就自己当大巫,跻身权力核心枢纽,领导这些大巫小巫,自己说了算。完美的解决了神权和王权的冲突。

第二点事情也不大,自己当组织部长,任用自己的人。于是,帝辛任命非贵族的费仲朝政,鼓励农桑,推行牛耕与灌溉排水。

这两点改革,看似问题不大,但却动摇了大商统治集团的根基。

但凡改革,都要死人,商鞅也是,吴起也是,因为他们得罪了帝王都不敢得罪的势力——贵族。

帝辛没死,因为他是帝王,但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

帝辛得不到贵族的支持,又尝到了启用新人的甜头,于是将人事制度改革到底,唯才是举,大量启用异性诸侯,按能力给予官位。

武力方面拜飞廉、恶来二人为将。这下贵族没有人站出来反对了。不是因为他们支持这一制度改革,或者认为这对父子怀将相之器,而是恶来这个人很猛。

1200年后,曹操称赞典韦“古之恶来”,典韦就此威名远扬。贵族也很识时务,当众提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