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1045年,年末。距离孟津会盟又过了两年。

武王围坐火炉旁,不停的搓手,长叹连连,长期的失眠,绵绵的忧虑,导致这个精力充沛的中年人提前进入老年,两鬓斑白。

以方周弹丸之地,要推翻五百年的商朝,何其简单,人人都有反帝之心,却无反商之心。当时皆以商为正统,如果周想取代商而立,会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,比较出名的是方周的重臣伯夷和叔齐,在周取代商后,二人因“不食周粟”而饿死。

得道多助失道寡助,自己的做法(造反)又是否正确,又时至天灾饥荒之年,民不聊生,饿殍遍野,拖得时间越久越不利。

这时,姜军师兴冲冲的走进大帐,告诉了武王一个消息:

太师比干反帝计划被帝辛发现,微子反复劝其逃跑被拒(“不顾行遯”),已被帝辛杀害。少师箕子装疯卖傻,已被帝辛囚禁。微子派人发来书信后不知去向,帝辛满城在找。

给出的建议是事不宜迟,趁大商空虚,朝歌动荡,武王当振臂一呼,易行天道。

给出的具体措施是迅速联络各方反商方国、诸侯,趁商朝主力军滞留东南之际,派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深入王畿,击溃朝歌守军,一举攻陷商都,瓦解政权,让残余的商人及其附属方国的势力群龙无首,然后各个击破。

然后从怀中取出周公姬旦提前写好的檄文(后世称为《牧誓》),展现在武王面前,斩钉截铁的表示此此檄文定能激起群愤,同仇敌忾。

一气呵成,毫不拖泥带水,准备工作做的很充备。

檄文,为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,用于晓谕、征召、声讨等的文书,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。

在《牧誓》中,周公姬旦列举了商纣王的四条罪状:听信妇人的谗言(实指妲己)、不祭祀祖宗和上天(遏制神权)、重用四方逃亡的罪犯(飞廉、恶来等)、不用同宗兄弟(比干、箕子和微子等)。

《牧誓》中所列的四条,在我们今天看来很平常,也很有开拓创新的精神,能够广开言路、不迷信、唯才是用、集中皇权,很有积极进取性。但在当时的奴隶制环境下,足以称为弥天大罪,不容宽赦,单是其中一条就当诛伐。

武王边看边点头,心情激越,连声说好:“迅速派人联络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卢、彭、濮等国”,稍微顿了下,“还有上次的八百诸侯,共商反帝大事。”

大商,我又来了。

公元前1046年元月,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,虎贲(精锐武士)三千人,步兵数万人,出兵东征。一个月后,周军抵达孟津,与庸、卢、彭、濮、蜀、羌、微、髳等方国及诸侯会合,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,联军总数达五万人。

联盟军队士气鼎盛,从汜地(今荥阳市汜水镇)渡黄河后,兼程北上,至百泉(今辉县西北)折而东行,一路所向披靡,势如破竹。

同年二月,武王率领联军,陈兵牧野,在这里,武王将于帝辛展开一场世纪之战。

终于动真格了,来的再也不是是骗吃骗喝的小诸侯了。

没想到来的如此迅速,帝辛很着急,着急的原因很简单——没兵。

准确的说,除了守城的禁卫军外,没有用于实战的军队。

攸侯喜早在一年前就被帝辛派去征讨东夷,接到救援大商的命令后,急忙处理了东夷战事,带领二十五万大军日夜奔袭靖难。

但是大军调动绝非一日之功。

大臣恶来建议,坚守不出,待勤王军队杀到,里应外合,一举歼灭武王联军。这个建议很好,后世的史学家也认为很好,如果帝辛坚守不出,极有可能扭转战局。

我也认为很好,如果排除微子这个定时炸弹外。

但是帝辛不这么认为,他认为城外联军乃是一群乌合之众,出于各种目的集合到一起,只要大商的正规军一出现,这些方国、诸侯的军队就会土崩瓦解,在大商军队的冲锋下四散逃命,自顾不暇。

虽然兵力不足,但还是要出兵,否则只会让联军笑话,对大商威严有极大影响。

然后帝辛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,把城内所有的青壮年奴隶编入军队,正规禁卫军在后面督战,对止步不前或者逃跑的奴隶就地处决。

这个办法看起来是好的,因为统计这些奴隶时候,达到十六七万之众,按照帝辛的想法,十六七万奴隶吐口唾沫都能淹死武王联军,棉花拳头都能打死人。

这个办法还能解决一个现实问题——粮食不够。

送奴隶出城打仗,解决了兵源的问题。奴隶战死了,又解决了粮食问题。一举两得。

帝辛把这个想法说出来的时候,大家都纷纷表示赞同。

在帝辛时期,大商通过征伐,获得了大量的奴隶,这些奴隶一部分被编入正规军,一部分送入朝歌充当劳动力,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。

同时帝辛也明文规定,不得私自对奴隶进行杀伐,造成了现在奴隶过多,主人都吃不饱的情况。现下帝辛征集奴隶,奴隶主们都一个个的喜气洋洋的将自家能吃会干的奴隶送入军队,积极争取“光荣军属”之类牌匾。

但是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