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王完成了使命,走向他的最终归宿——死亡。

在位十三年,前十年兢兢业业为革命大业鞠躬尽瘁,战战兢兢,一日三餐没按时吃过,每天睡觉不超过一个时辰。

前程未仆,我不晓得上天是否眷顾周,怎么吃得下、睡得着?(“我未定天保,何暇寐!”)

本来可以安安稳稳的享受莺歌燕舞的美好人生,却背负着家族不可能完成的使命,在重重压力下负重前行。感受了绝望下的无奈,体会了深陷绝境的痛苦,又在姜军师等一干谋士的谋略下牵着鼻子走。

活着,并不是为自己而活。

灭商后,内心无时无刻都承受世人谴责的灼烧,地狱般的历练才刚刚开始,外敌虎视眈眈,惶惶不安,无休止的战后工作压得人喘不过气,时间对我来说,只是一种变相的苦恼。

这样的生活,我宁愿早点解脱。

公元前1043年,武王克殷三年后,病逝,时年五十四岁。

开创大周八百年基业,影响中国文明三千年之圣君。

武王驾崩,其子周成王姬诵继位。

由于成王年幼(十三岁),天下初定,叔父周公旦惟恐成王年纪太小,当政恐诸侯不服,于是发扬劳模精神,亲自摄政治理天下。

“摄政者,代行天子之政也……”

一般听到“摄政”这两个字,总会不自觉的把它往贬义词上归类。因为上面那句只说了一半,还有前人总结摄政后果的下半句:

“……如王莽者,是为皇帝自隐也。”

在权力的诱惑下,摄政者挖空心思谋私利,摄着摄着政,慢慢的便崴正了——自己做皇帝。

不过这种情况在周公身上不可能出现,毕竟宗法制度的起草人是他,有这种政治思想的人不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
更何况新上任的成王是姜子牙的亲外孙,而姜子牙此时正在王宫喝茶。统领王宫的卫戍部队总管叫做姜伋,姜子牙大儿子,成王亲舅舅。你敢动试试看。

但是这位周公也太敬业了,是个急性子,估计做法有点不妥,摄的政有点过,抱着成王直接坐上王位面见大臣(“践阼而治”),让这帮朝堂下的大臣是朝你磕头还是朝成王磕头?

最让群臣受不了的是周公大搞一言堂,独断专行,大事小事自己说了算,政策不透明,随便写个东西盖个章子就当正式文件下发。

尤其是周公的亲兄弟,他们觉得江山是咱爹打下来的,辅佐成王按说几个兄弟都有责任,但凡涉及成王问题上,周公都暗箱操作,不搞民主集中,兄弟们聚会总是吹胡子瞪眼睛,不欢而散。

成王对周公的意见也很大,请了很多家教,整天书房学习,足不出户,没有娱乐时间,学不好还体罚,每次几个叔叔来看自己,周公都横加阻拦,真不拿自己当外人。

久而久之,诸兄弟意见达成一致,“公将不利于孺子”。

莫非周公想要篡位?

这也不怪诸兄弟会有这种想法,西周以前没有人摄过政,经验不足,前车之鉴不多,心里没底。管叔年纪最大,按照惯例,他最有资格摄政。周公主动要求摄政,除了引起猜疑,没有合理的解释。

这一切都被帝辛之子武庚看在眼里。

春秋战国期间,许多国家被灭,多是采用“灭国不灭祭”的做法。先秦古人,对先人是崇拜的,他们认定一个国家可以灭亡,但应该保留其宗室庙祭,用以祭祀先人。如果没有香火,这些国家的先人必流浪于天际之中,将怪罪征服者,必降灾于他们。所以,先人一定要有人祭祀,不能斩草除根,否则,这是十分令人恐惧的事情。

武庚便是“灭国不灭祭”而存活下来的大商遗孤,主要的任务便是祭祀大商先人。但武庚显然觉得这份工作很清闲,没有前途,作为曾经的商王朝继承人,他有更为崇高的目标——复国。

武庚想趁周朝还未稳定的时候发动叛乱,至于人选问题,武庚已经初步定好,正是监视他的“三监”——管叔、蔡叔和霍叔。

这三人对周公摄政意见最大,分封的位置也不好,总觉得周公在暗中给他们穿小鞋。

为了履行监视的责任,平常这三人也没少到武庚处吃饭喝酒找乐子。在一起的时间久了,也成就了一段弥足而珍贵的友谊,俗话说“一起扛过枪,一起同过窗,一起找过乐,一起分过脏”为人生四大铁,读书是不可能有的,他们有没有一起铁过其他的史书没说,但是马上就会一起扛枪了。

加上武庚又善于来事,连当初武王都舍不得杀他,一来二去,臭味相投,四个人便拜了把子。

当武庚把起兵的意思向“三监”表露了后,“三监”一拍即合,仔细一琢磨又面露难色,没兵没将,自己也没实战经验,何况还有一个造反的祖师爷姜子牙正在镐京喝茶。

“三监”的意思是推脱,起兵也就是酒桌上随便说的,酒散了就不当数的。

武庚很认真,当即表示我们有大将飞廉,飞廉已同他秘密联络过,在东夷还有十几万游击部队,只要这边部署妥当,打开通路,十几万大军畅通无阻挥师西下,不成问题。

“三监”经过认真讨论,认为飞廉虽然有十几万大军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