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922年,在位五十五年的周穆王驾崩,其子姬繄扈继承周王之位,史称周恭王。

好战的周穆王虽将王朝政治发展到巅峰时刻,可是另外一个方面也极大的损耗了周王室的财力和人力。

面对国库空虚的情况,恭王对国家策略进行调整并进行土地改革,废除原来的“土地国有,分封臣下”的旧制度,施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,并按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收缴税金,从而增加了国库的收入。

在治国上,裁减军队,明法息民,创造财富,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。

在周边关系上采取和平稳定的外交政策,对边境争端主要采用和平谈判的办法解决,以德服人,尽量避免武装冲突。

说白了,就是穷,埋头苦干,没钱打仗。

好不容易熬到周恭王二十一年,西周经济有所好转,有点闲钱的懿王坐不住了,命周师北伐犬戎,结果大败而归,一病不起。

公元前889年,在位二十三年的周恭王驾崩,其子姬囏继承周王之位,史称周懿王。

周懿王不仅没钱,还很懦弱,史书曰的很委婉——温柔贤善曰懿。

《史记》也曰过,他一上台,周朝就开始衰落。

但是还有一件事,却让周懿王“名流千古”,这件事对解读西周以前的编年非常的重要。

记录一个人的一生,在开追悼会时就要提及这个人的生卒年。

记录一个帝王的成就,在悼词开头就要提及这帝王在位多少年。

记录一个国家的兴衰,在开篇就要提及这个国家建国多少年。

上述记录的年份,就是编年,比如说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(公元前977年—公元前922年),这个括号里的数字就是编年。编年对研究历史很重要。

而在公元前841年之前,所有的编年都是没有的。

时间太久远,又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和项羽的火烧咸阳宫,流传下来的资料极少,无法推断。
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里面明确的说:“我参考过黄帝以来的许多文献材料,想为他们编年表,但这些年数比较模糊,又不一致,所以没办法,只好作罢。”

而司马迁“参考过黄帝以来的许多文献材料”的这些文献材料,早已经腐烂绝迹了。现在想对之前的历史编年,可谓望洋兴叹,千古遗憾。

我手上有本书,叫做《中国历史大事年表》,里面有明确记载的纪年为公元前841年。这个“公元前841年”就是根据《史记》里记录最早的年表——《十二诸侯年表》得来的。《年表》里面的第一年是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,即公元前841年,周厉王的时候会讲到。

也即是说,我们中华历史有明确记述的就只能追溯到公元前841年了。

公元前841年以前的事情都是不清楚的,换句话说,连猜的资本都没有——如果国家没有启动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的话。

1995年,国家科技部邀请在北京的部分学者召开了一个座谈会,会议提出讨论建立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设想。该设想于1996年启动,是国家“九五”科技攻关重点项目。

该工程将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相结合,设置9个课题44个专题,组织来自历史学、考古学、文献学、古文字学、历史地理学、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名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,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,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创造条件。

该工程的突破口就是周懿王元年——公元前889年。

西晋晋武帝咸宁五年(公元279年),曾出土一部书,叫《竹书纪年》,上面有句记载周懿王为数不多的一句话:“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。”

夏商周断代工程要确定懿王元年是公元前的哪一年,全在这十分简约的九个字中的“天再旦”这三个字。

“天再旦”这三个字从字面看,意谓“天亮了两次”,通俗一点说就是日全食。

周懿王元年的某一天发生了日全食。

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根据这一线索,结合广义论,计算出“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”的确切时间,精确到分——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48分。当时的日食,陕西一带可见,而“郑”是今天的陕西华县或凤翔。

1996年7月,夏商周断代工程工作人员为验证加州理工结果,根据其数据推算下一次日全食应该是1997年3月9日。

1997年3月9日,断代工程组收到60名工作人员从18个地点寄来的35份报告,该报告报告的都是同一个事情——“当时确实是天亮了,亮了之后又再黑下来,黑红黑红的,非常恐怖,然后天又亮了。”

日全食发生了!

由此断定,周懿王元年是公元前899年!

周懿王也觉得当时的日全食非常恐怖,迷信的认为国都镐京对他不利。

经过几年的反复思考,他决定将国都西迁至槐里(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),这里姬姓封国人较多,又地处于祖源岐周与宗周镐京之间,是块风水宝地。

迁都以后也没令西周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