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678年,文王按照和邓祈候的单方约定,邓侯既死,文王便出兵收复邓国,将邓国纳入楚国版图,邓国灭。

公元前688年,从楚国控制邓国开始,文王同邓祈候舅甥间关系越发浓厚,母亲邓曼去世后,文王经常去舅舅家串亲,看上值钱的东西同邓祈候打个招呼便收入囊中,并分批次的割走大量土地。

邓祈候也很大方舍得,毕竟自己的性命文王还是给他留下了。

九年间,邓国连同邓国的附属国,被楚国刮占的支离破碎,直到邓祈候去世,文王才统帅三军,将邓国完全吞并。

按照常理推算,楚国本次收复邓国,也就是履行一个程序,没必要劳师动众的出动大军,何况还是文王亲征,究其原因,还是文王另有打算。

占领了南阳盆地,控制了汉阳诸侯,扼住了淮水命脉,楚国进军中原的战略意图越发清晰明朗。

此时,楚国只要把疆域从南阳盆地往北稍微移一点,占领一个小国,便能将南阳盆地作为军事缓冲要地,进可伐中原,退可守南阳,虽万千兵甲,但游刃有余。

再介绍这个小国之前,我们先重温一下中国地理。

中国历史同中国地理息息相关,只有熟悉了中国地理,才能明白历史上那些伟大君王的卓越成就和战略意图。

虽说春秋无义战,但各诸侯也不是乱打一气,只有集中有限的兵力,占据优势的地理位置,才能达到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”的效果,从而扩大版图、安心发展。

这个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,我们一般称为“兵家必争之地。”

我们先把地图打开,在息国(今息县)和蔡国(今上蔡)之间连一条线,这条线正好位于桐柏山东侧,把南阳盆地进出中原的口子封堵了一半。

再将这条线做一条延长线,向北延伸,不用画太长,终点不要越过黄河,画到一座山的山脚即可,这座山叫做伏牛山,为秦岭东段的支脉。

这个小国和伏牛山有点关系,当然也别指望文王能愚公移山,将伏牛山推平后纳入版图,我将要说的这个小国,就是你刚才画延长线终点提笔的地方——郑国(今新郑)。

如果你对郑国这个地方不熟悉,那么有一个城市名字你一定如雷贯耳——许昌,三国时曹魏的五都之一。

许昌地处“中原之中”,当时属于郑国辖区。

按照文王的战略意图,楚国以锐兵重胄,攻下郑国,然后将郑国和蔡国、息县南北贯通,构成北抵黄河、南达淮水、西临桐柏山、伏牛山的“郑—蔡—息防线”,这条防线正好把南阳盆地进出中原的口子封死。

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周王室为防止楚国北进中原而设置的汉阳诸侯。

为了尽量将楚人压制在江汉平原,为此周王室占据了南阳盆地及随枣走廊,并设置了大量的诸侯国,这些诸侯国当时有一个统称——汉阳诸侯,并将之作为控制江汉平原的屏障。

虽然南阳盆地是一个由荆山山脉、伏牛山脉和桐伯山脉围成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,但北面的伏牛山脉与东面的桐伯山脉并没有严密的对接起来,两山之间仅仅依靠一些断续的丘陵相连,而这些丘陵之间自然就形成了多条道路,使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的地缘关系日趋紧密。

连接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这些断续的丘陵,也就是文王所构想的“郑—蔡—息防线”。

由于这些丘陵之间的断口过大,过多,并不利于防守,后来楚人不得不在此修筑长城,将那些土山连接起来用于防守,此时的“郑—蔡—息防线”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称——方城夏道。

这条防线并不长,仅三百公里,并且地势平缓,南北得以呼应,只要将这条防线构筑完成,楚国将东望华北平原,届时在楚国的强大实力下,黄河中下游以南将无险可守,而中原诸侯想挺进汉江平原,也一筹莫展。

并且郑国临近黄河中游。长江好歹还要考验水军,而黄河冬天会结冰,黄河一旦结冰,楚军大军将长驱直入,势不可挡。

综上所述,楚国的下一个目标,便是楚国进军中原的最后一个障碍——郑国。

也因为郑国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,所以文王要亲征。

郑国此时的国君是郑厉王。

自从被毛泽东称之为最厉害的人之一——郑庄公去世以后,郑国一蹶不振,国势衰微,因为郑庄公一直忙于处理周朝之事,致力于料事和智谋,以至大权旁落大臣祭足身上。

祭足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,他厉害的地方在于折腾。所以郑庄公去世以后,祭仲把郑庄公的几个儿子挨个折腾了一番,结果就把郑国国力折腾没了。

公元前701年,郑庄公去世,郑昭公继位。几个月后,在外围势力胁迫下,祭足把郑昭公从君位上拉了下来,送郑厉公上位。四年后,郑厉公想杀祭足,祭足很生气,便把郑厉公赶走,又把郑昭公拉上君位。郑昭公在位两年之后,被人暗杀,祭足又立郑子亹继位。不足一年郑子亹又被齐国擒杀,祭足又立郑子仪继位(儿子多就是好)。十四年后,祭足死后两年,齐国又来攻郑,郑子仪被杀,郑厉公成功复位。

就在这不断的内乱中,郑国失去了继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