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p;&ep;第3章小人&ep;第一更

&ep;&ep;禾儿觉得世上有一个朴素的道理,那就是靠双手挣钱不丢人,谁也没有规定摆地摊就低人一等,又不是封建时期“士农工商”那一套,新中国,就是该人人平等。

&ep;&ep;仰赖于父母的教育,她和大多数这个年纪的人不一样,属于胆子大脸皮厚,上街吆喝从来不带害臊的。

&ep;&ep;不过毕竟是大四的最后关头,没必要搞得太僵,顺利毕业才是要紧的。

&ep;&ep;两个人是对教务处于老师的话照单全收,不过越听到后面越觉得不对劲。

&ep;&ep;教务处也是接到举报,说有本校学生在外摆小摊,虽然现在鼓励个体经营,可始终不体面,有损学校声誉;二来,举报还称他们故意抬高商品价格,卖给外国人,这要是传出去,不就跟奸商没两样了吗。

&ep;&ep;于老师难免觉得这样不妥,说话就有些不客气道:“你们都是首都大学的学生,在外也代表学校的脸面,这种事情简直是有辱斯文嘛。”

&ep;&ep;禾儿颇有些不赞同,不软不硬地说:“先烈们出国留学也勤工俭学的。”

&ep;&ep;还都是首都大学的学子,怎么能就叫有辱斯文呢,没钱就挣,又不偷不抢的。

&ep;&ep;于老师有些卡壳,说:”那是他们钱不够,你们现在上学又不花钱。“

&ep;&ep;不用交学费,学校还给发补助,像禾儿他们这样的双职工家庭是最低等,每个月只有九块钱,每顿在食堂吃素的话还是够的,但多余的事是做不了。

&ep;&ep;禾儿掰着手指头数说:“食堂素菜还是五分钱,馒头五分钱,哪怕顿顿这么吃,这个月要是有三十一天,我这九块钱就得饿一天。“

&ep;&ep;于老师又不是眼睛瞎的,说:“你这穿的戴的都不便宜吧,家里会只让你靠九块钱过日子?”

&ep;&ep;禾儿疑惑道:“我已经是大人了,怎么还能靠家里人过日子,当然要养活自己。”

&ep;&ep;于老师“哟呵”一声,心想难怪人家说干个体的挣钱,这要都是靠自己挣的,可了不得,说:“难怪信上写你们以次充好、从外国人那儿骗钱,说吧,这个又是怎么回事?”

&ep;&ep;在校外摆摊严格来说是不违反规章制度的,估计也是没想到有人会这么做,所以没写进去,他顶多就是训诫两句,但这条可不是闹着玩的,要是查实的话最少也是一个处分。

&ep;&ep;禾儿不知道这条罪名从哪里来,正待细问。

&ep;&ep;高明说:“以次充好绝不可能,我们做生意,讲究的是信誉,外国人难道都是傻子,看不出来吗?没有人去公安局告我们吗?”

&ep;&ep;这话倒是,于老师沉吟片刻,说:“兴许是他们买的时候没来得及发现。”

&ep;&ep;这个更好笑了,高明反驳道:“上次外宾回国,才发现出租车司机多收钱,都写信到大使馆严正抗议,我们是有几个胆子,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?”

&ep;&ep;这事,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,下马不少人,全市刚有的那些对外国人、中国人标两样价的风气肃然。

&ep;&ep;于老师觉得他们确实没这么大的胆子,主要是前途正好,挣点小钱而已,没必要把自己搭进去,必然是事事小心才对。

&ep;&ep;但他作为老师的权威不容挑衅,说:“那也不是你们说了算的。”

&ep;&ep;高明心想,那也不能一封举报信说了算,只道:“没有做的事情我们不会认的。”

&ep;&ep;禾儿更是敏锐指出说:“举报的人调查得挺清楚的,看来观察我们不止一两天了,这样的人,老师不觉得才是最可怕的吗?”

&ep;&ep;于老师一愣,他早年可是在干校待过五年,不就是因为举报吗,想想说:“应该是你们认识的人。”

&ep;&ep;别的人,不至于班级、姓名、学号都写得一清二楚的,他们在外面肯定不会打着学校的名头做事。

&ep;&ep;禾儿心里过一遍人,觉得是谁也说不好,他们摆摊的时候可没少遇见同学,一传十、十传百的。

&ep;&ep;讲句大话的,不遭人恨是庸才,她可算是本届的风云学生,认识她一点也不奇怪,究竟会是谁,一时半会也没有想法,冲高明微微摇头。

&ep;&ep;高明是更想不到,说实在的,他自觉这性格也很难得罪谁。

&ep;&ep;但不管是谁,于老师被这么一耽误,好些准备的话都不张嘴,只说:“总之你们还是注意一点,等毕业谁也管不着。”

&ep;&ep;这话倒是真的,禾儿出教务处的时候多少有些不高兴道:“让我知道是谁,绝对不轻饶。“

&ep;&ep;又说:“得想办法找到是谁。”

&ep;&ep;高明也是这么想的,说:“先停几天吧。”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