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p;&ep;所以苏哲故意演那么一出,拿出拉着全家陪葬的架势,果然把苏家三叔唬住。

&ep;&ep;苏家三叔没再上门,苏哲也从未迈出院门一步。

&ep;&ep;过了年天气太冷,又下了一回大雪,外面白茫茫一片,路上的雪被踩过之后很泥泞,林如海也懒得出去逛。

&ep;&ep;转眼就到元宵佳节,外面化雪湿漉漉的,比前几日更冷了几分,寒风像是夹着刀子,往骨头里钻,林如海也没心思去看灯,平白受罪。

&ep;&ep;到了晚间,荣国府的嬷嬷提着个六角灯笼上门来。

&ep;&ep;林如海看她打扮,必定是二门内服侍的嬷嬷。

&ep;&ep;只见那只六角宫灯画的是蟾宫折桂,步步高升等图样,空出来一面上写着一行字,娟秀小楷。

&ep;&ep;林如海认出来了,是贾敏的字迹。

&ep;&ep;‘一家十一口’打一个字。

&ep;&ep;他一眼就看出谜“是‘吉’字。”

&ep;&ep;林如海会心一笑,看来贾敏不是为了给他出灯谜,这样简单的谜面,本身就是为了讨一个好彩头。

&ep;&ep;苏哲在一旁酸道:

&ep;&ep;“定亲了就是好,我也跟着沾你的光,弟媳真是个风雅之人,专门给你出个灯谜。这个好,吉祥如意,多子多福。”

&ep;&ep;林如海把六角花灯拎在手中,又道:“多子未必多福,她出什么,我猜什么罢了。”

&ep;&ep;随即叫人取来荷包,赏给送灯的嬷嬷:“大冷天的劳你们跑来,我也给你们姑娘出一个,麻烦您给她带句话,横也丝来竖也丝。”

&ep;&ep;早知今日贾敏会送花灯,林如海也该把这个元宵过得隆重些,不会弄得现在回赠的花灯也没有。

&ep;&ep;纵使她不送来花灯,自己也该送一盏才对,是他考虑不周。

&ep;&ep;等荣国府的送灯嬷嬷走后,苏哲摇头含笑:“横也丝来竖也丝……啧啧啧……”

&ep;&ep;这两不是在猜谜,分明是在调情。

&ep;&ep;苏哲只觉得自己是个多余且煞风景的木头桩子,不该出现在此处。

&ep;&ep;元宵佳节,本是欢欣之时,黄尚书家却显得有些冷清,黄尚书喜静,家里小辈拜过节以后,就打发他们自己去吃酒听戏,他难得不用操持国事,讨个清闲。

&ep;&ep;想起女儿悬而未决的婚事,尚书大人又叹气。

&ep;&ep;尚书夫人安慰他:“莫要可叹了,我问过,贾府那边看中人,去年七八月上定的亲,若不是老爷考量的多,咱们家比贾府还早呢!”

&ep;&ep;黄尚书早就不打林如海主意了,现在考量的是苏哲,就算那日黄学士没有撞见,苏家叔侄争吵,但这些天也感觉得到苏哲对这门婚事不乐意。

&ep;&ep;黄尚书也不乐意:“他虽生得也不错,但是一介鳏夫,我瞧着也没这个心思。”

&ep;&ep;黄家夫人白他一眼:“你当谁都像你们一样,人家妻子才故去多久,当长辈的问也不问,就要定亲,我看他不愿,才是真真有情有义!”

&ep;&ep;黄大人自知亏心,他确实操之过急,先前已经错过一回林如海,若是这一次苏哲会试得中,京中好些人家肯定要去议亲。

&ep;&ep;黄大人不服气道:“又不指着苏家一家,我们家姑娘岂会愁这个?”

&ep;&ep;尚书夫人懒得和他争辩,叫来身边的管事嬷嬷,嘱咐几句:“再遣几个人出去盯着,防着他们喝酒误事。”

&ep;&ep;她知道自家儿子不算成器,现在只求不要惹是生非,在官场上是不要想太高建树了。

&ep;&ep;正月十六,京城又下起了雪,似乎用这种方式来送走这个年。

&ep;&ep;林家宅子一大早就有人扣门。

&ep;&ep;咚咚咚,敲得人心烦。

&ep;&ep;看门小厮才从被窝里出来,哈着气把门打开:“谁人敲门,一大早的,有什么大事。”

&ep;&ep;开门一看,却是一个人顶着白孝,头上落满了雪花,堆得一头白。

&ep;&ep;来人脸被冻得发青:“苏家大爷可在此处?”

&ep;&ep;这是家中有丧,显然来报丧的!

&ep;&ep;林家小厮不敢耽搁,连忙往里让:“在的在的,我带您去!”

&ep;&ep;“快去告诉苏家大爷,他家中有人来!!”

&ep;&ep;小厮领着苏家家丁一路踩着雪,跑进苏哲住的偏院。

&ep;&ep;苏哲刚刚起来,披着衣裳立在屋檐下看雪,见林家小厮领着一个带孝的人进来。

&ep;&ep;这是父亲院子里跑腿的小厮来兴。

&ep;&ep;苏哲原先闲适的脸色骤变:“这个时候……家中谁出事了!!”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