殷清风之前说的要写两本启蒙教材,这是有误的。《朱子治家格言》算一个,但他要写的《增广贤文》就有些超前了。

相比这两本书来说,《三字经》那些只能是让孩子们认字,至于做人的道理嘛,还是《朱子治家格言》这两本更好一些。

《朱子治家格言》又叫《朱子家训》,这朱子可不是朱熹,而是朱用纯,明末清初时候的人。

这本书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,书里面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,比如尊敬师长,勤俭持家,邻里和睦等。不过其中对女性的偏见、迷信报应等已经被殷清风刨除掉了。

《增广贤文》又名《古今贤文》,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事的各类谚语,很有哲理性,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。

但是这本对人性的认识是以荀子的“人性本恶”为前提,与人之初性本善的孟子理论相反。这本书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、亲情被金钱污染,如“贫居闹世无人问,富在深山有远亲”。

友情只是一句谎言,如“有酒有肉多兄弟,急难何曾见一人”。

尊卑由金钱来决定,如“不信但看筵中酒,杯杯先敬有钱人”。

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,如“衙门八字开,有理无钱莫进来”。

人性被利益扭曲,如“山中有直树,世上无直人”。

世故导致人心叵测,如“画虎画皮难画骨,知人知面不知心”。

人言善恶难辩,如“入山不怕伤人虎,只怕人情两面刀”。

《增广》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,冷冰冰地陈列出来。

这些内容绝对会让那些不通人情世故的学生们产生负面的思想,阅读这本书的人,如果没有成熟的三观的话,他的思想绝对会被带偏的。所以殷清风在写完了这部书之后,准备束之高阁。

《朱子家训》写完之后,当然不能采用原来的名字了,在思量一番之后,殷清风命名为《殷氏家训》。

在殷清风的规划里,梧桐学堂的古文教材算是最终落实了:

幼儿园期间,学生们要学《弟子规》、《三字经》、《幼学琼林》、《童话故事》、《神话故事》。

小学阶段是《千字文》、《殷氏家训》,然后是《荀子》、《韩非子》、《墨子》的一部分,那些涉及到逻辑学、军事学、工程学、力学、几何学、光学等内容将分散在数学、自然常识等课程里、《成语典故》《寓言故事集》、《管子》。

《论语》等先秦时期的儒家典籍,则放在中学阶段进行授课。至于董仲舒的什么天人感应,让他去见鬼吧。

荀子虽然也是儒家的一个代表人物,但他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。

在天人关系上,荀子反对天命、鬼神迷信之说,肯定了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”,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。

他主张“明于天人之分”,认为天有“天职”,人有“人分”,提出“制天命而用之”、“应时而使之”的人定胜天思想。

既说明规律的不可抗御,也强调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。所以,相比其他什么四书五经来说,殷清风更喜欢《荀子》里的内容。

殷清风之前和现在一直在勘定古书籍的内容,就是将唯心论、唯物论给区别开来。

殷清风的思路很清晰:先是用《童话故事》、《神话故事》打开孩子们的好奇心,再进行唯物论教育来建立世界观等三观思想。

那些在中学阶段要学习的儒家典籍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学识,即使里面有一些片面的内容,孩子们也能分辨清楚,总好过在启蒙的时候就子曰子曰的。

除了课本要确定之外,殷清风还决定在授课之初就开始教导拼音与标点符号。这两样儿超前的东西,他不怕引起什么不好的后果。

即使这些教师里面有李世民的密谍,殷清风也没什么好担心的。在外人的眼里,未来的梧桐学堂是属于家学、族学,完是私人性质的,他搞出再多的花样儿来,除了李世民和李渊,别人没权利多嘴多舌的。

殷清风当初来山庄的时候,并没有想着这么快就建立起这么大规模的学校。而且由于之前还要忙着教学工作,所以他的教材并没有准备充分。

现在有时间可以让他自由安排了,他先做的就是将算术课本再整理一遍。

之前的课本,是殷清风回忆他上学时的内容得来的。现在他书房里有《缀术》、《海岛算经》、《九章算术注》、《九章重差图》、《墨子》等书籍,他准备接下来的时间里争取整理出一直能学到中学的数学课本出来。

中国古代关于数学方面有很多值得后世人骄傲的成果,但是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自然科学。

原因之一,就是古人秉持着实用主义至上。无论是《墨经》、《周髀算经》等,都记载的是具体实用的例子而不是一个又一个的数学理论体系。

《九章算术》记载的主要成果---十进位制。可是十六进位制不但唐朝时使用,就是到了民国也还在用。

这说明什么?说明十六位进制没有给当时的人们的生活造成麻烦,如果造成了麻烦自然就会有人想办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