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三十儿的中午,由叔祖管家主持、殷元带领着殷清栿、殷清风哥俩儿来到位于润下院东侧的祖堂。这是殷清风第一次参加祭祖仪式。

祖堂大门上的门联写着:源自殷水望出陈郡,任祖始兴堂出京兆

叔祖管家见殷清风驻足不前,便解释道:“我殷氏一脉,为殷商后人一支。因战乱等原因,祖堂中最早祖先为殷任。殷祖任居住于豫州陈郡,故郡望为陈郡。

及汝等曾祖殷公不害在陈朝灭亡后迁至京兆郡鄂县,所以堂号为京兆。”

殷清风之前被李世民嘲笑了两回,回去偷偷恶补了一下关于殷氏的渊源,但有很多内容他还是不知道的。

陈郡就是现代的淮阳县。古谚称:一千年看北京、三千年看西安、五千年看洛阳、六千年看淮阳。

一个家族的郡望称呼,可不是因为祖宅在那里,就可以以那里为郡望。家世没有名门望族的层次,就算对外宣称,也是没人认可。

所谓堂号,既指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,例如孟姓的“三迁堂”寓指孟母三迁的典故;也指家族分支的意思。比如丘姓的“扶风堂”、“吴兴堂”、“河南堂”、“齐郡堂”等。

等殷元三父子齐集肃立后,有执事开始擂鼓,殷元上前在记录祖先名字的木牌前行初献礼然后下跪。

等殷元起来后,又开始初献香、初献酒、复位站立。然后是二献礼、下跪、二献酒、献祭品猪、鸡、鹅三牲、叩首、二叩首、三叩首、复位站立。

等殷清风以为这就结束了呢,殷元又开始三献礼、下跪、三献酒、献果品、献财宝、献祭文、一叩首、二叩首、三叩首、复位站立。

有了之前的经验,殷清风知道应该还没完事儿。果然,殷清风看到所有的人都跪下了。他赶紧仿照着别人的动作,三跪九叩后才起立。

等殷元从木牌前回到刚才的位置站好后,所有人开始鞠躬、再鞠躬,等三鞠躬后整个祭祖的程序算是结束了。

祭祖仪式虽然繁琐,可是殷清风却喜欢这套,他认为这是中华传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

正是有着这种几千年传承下来对祖先的敬仰和祭祀,才使得中华文明没有被断裂。

现代人中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属于无正府主义者,就是在四九年之后,某党人士进行一刀切的做法,才照成他们无家无祖的性格。所谓的中华文明,实际上在废除古文、实行白话文开始就已经慢慢开始断裂了。

能有幸亲历这种祭祖,殷清风此时内心是很肃穆的。等其他人都离开了之后,他才敢仔细观看这里的一切。

阶梯状的石台上摆放历代祖先的木牌,正面最上一排是殷任的,下面依次是殷昱,殷敞,殷过江,殷汪,殷高明、殷高亮、殷高昌;殷高明的下一排是殷不害、殷不疑、殷不占、殷不齐、殷不佞。

殷不害的下一排是殷僧首;殷不佞的下面是殷梵童;殷僧首的下一排是:殷峬、殷峤。

看到殷清风在观看祖宗牌位,叔祖管家在旁边给他解说。

商纣王之子武庚被周武王安置在殷朝故地,继续管理殷商遗民。三监之乱后,武庚被杀。周公旦把武庚的封地和转封给纣王之兄微子启并建立宋国,其中一部分殷商子孙以国为姓,是为殷氏。

汉朝初期,北地太守殷续,迁徙移居至陈郡长平,成为陈郡长平的殷氏始祖...史书上殷姓人物大多出自陈郡长平...

西晋末年北方的世家大族纷纷南迁过江躲避战乱,陈郡殷氏侨居于建康城长干里,与乌衣巷的谢王为邻。

殷氏在东晋的崛起始于殷识之子殷羡、殷融兄弟。是他们两兄弟把陈郡殷氏带入了一流世家大族之列。

殷浩的妻子是陈郡袁氏,袁耽之妹。殷康妻谢僧韶,谢尚之女、殷仲堪妻琅琊王氏,王临之女、殷仲文妻谯国桓氏,桓温之女、殷景仁妻琅琊王氏,王谧之女。

宋孝武帝贵妃殷氏、宋文帝太子刘劭妃殷氏,殷淳之女、始安王刘休仁妃殷氏,殷冲之女、殷元素妻琅琊王氏,王僧朗之女、殷睿妻琅琊王氏,王奂之女、殷钧妻永兴公主,梁武帝之女。

殷浩、殷仲堪等人,擅于玄谈,精于玄学、儒学、佛学、医学,又是天师道世家。

殷清风越听心里越麻木,这踏马的台牛了吧。男的娶王、谢、袁、桓四族之女、女儿嫁入皇室...好像李世民他们家也没这么牛吧...

不过...这个永兴公主嘛....名声太臭!

那边叔祖管家还在继续讲解。

殷识的弟弟名殷褒,是殷峤的先祖。到了陈朝之后,殷识一支败落,而殷褒一支慢慢崛起。

殷不害初仕南朝梁为廷尉平,最高官职为中书郎、廷尉卿。入陈朝官拜司农卿,陈后主即位加任给事中。

殷不佞初任南朝梁尚书中兵郎,后任戎昭将军、武陵王谘议参军。承圣初年,改任武康令。后为始兴王陈伯茂的谘议参军,兼任尚书右丞,后改为东宫通事舍人。

殷不佞的兄长不疑、不占、不齐都早死。殷不佞最小,侍奉寡嫂十分恭谨,所得俸禄,不入自己私室。他的长子殷梵童,官至尚书金部郎。

殷僧首在陈朝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