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国东北有一国,叫做罗国,又称罗子国,传说发源于罗地(今河南罗山县一带),为祝融氏吴回的孙子陆终的第六子季连所创,是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,和楚国同祖。

不仅同祖,还同呼吸共命运,简历极其相似。

殷高宗时,武丁大肆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——楚部落。

罗是楚的分支,自然受到牵连,也遭到同样的打击,便随着楚躲避而西迁至今甘肃正宁县东二十里的罗山。

由于罗距离周京较近,影响周天子发展经济,便侵迫罗迁走,这次换成楚受到罗的牵连,也跟着搬迁,难兄难弟便一起结伴越过秦岭,沿着淅水一直南行。

当楚迁至淅川的丹阳封国建都时,罗也在今荆山西北面的房县落脚,并依附于楚。后来楚为保周公旦而遭受周王朝打击,罗恐殃及池鱼,及时的抛弃了兄弟,又再向东走出山林,迁至汉水之滨的今宜城县西二十里的罗川城建都。

罗国和楚国有相同的命运,又有相同的祖先,应该是关系比较铁的,但事实证明他们两兄弟国不和气,一个要上天,一个偏要落地,当楚国虎视中原时,罗国便同汉阳随、唐等国联姻,一同阻止楚国扩张。

在屈瑕伐绞时,罗国曾派探子伯嘉打探楚师情况,准备同绞国一起夹击楚师,后来因为情报搜集的不准确而打消此想法。

俩兄弟做到这个情份上,也说明血缘已淡,没多少感情可讲,公元前699年,武王觉得罗国有二心,迟早会被他阴一手,便令屈瑕为将伐罗。

屈瑕,本名熊瑕,楚武王之子,因被封于屈邑,遂称屈瑕,为屈姓先祖。四百年后,屈姓出了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、政治家——屈原。

屈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,光听他的名字都觉得很神圣,“无论在国内国外,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”(毛语),连思密达人都在抢着给屈原发国籍,这是从古至今屈氏家族的无上荣誉。

相比而言,屈原的先祖屈瑕就没有那么优秀了,此时他也因为伐郧灭绞而战功显赫,常常目空一切,神气十足。

接到武王命令,屈瑕备好一切,即将出行时,斗伯比忙拉住走路打漂的屈瑕,告诫他罗国虽小,但实力强大,此去一定要小心行事,谨慎出兵,防止罗国使诈。

屈瑕回应斗伯比,伐罗一事胸有成竹,令尹多虑了,不出一月,必将凯旋归来。

一般说这话的,我们都认为是不算数的,就和说改天请你吃饭一样,一改就改的没影了。

送走趾高心浮的屈瑕及其军队之后,斗伯比马上就去晋见武王,并对武王建议尽快增派援军以接应屈瑕军(“必济师”)。

武王心想目前有无援军可派,你难道不比我还清楚吗?屈瑕有勇有谋,此番率三军出征,已是倾全国之力,灭掉罗国丝毫不费吹灰之力,难道还需要派援军?便对斗伯比摆摆手,“我们已无兵力可派”,拒绝了斗伯比的建议。

过了几天,武王在同邓曼闲聊的时候突然提及此事,邓曼想了一会,告诉武王,令尹斗伯比话中有话,他的意思不在于增派援军(“益众”),而是说屈瑕伐郧灭绞以后,持功傲物,目中无人,容易贪功冒进(“不设备”),以为这次攻打罗国也必然获胜。

用兵之道,以计为首。屈瑕此行有骄矜之色,只怕会中敌人奸计,轻敌致败。屈瑕官居莫傲,又是王子,有些话斗伯比不便明说而已,就以增兵为由,让大王有所察觉。难道斗伯比不知道无兵可派吗(“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”)?大王此时应马上派人追上屈瑕,见到屈瑕毫不留情的批评教育,让他有所警觉。

武王恍然大悟,立即派人去追赶屈瑕。

时间已然来不及了。

此时,屈瑕也得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情报——卢戎国已派出军队支援罗国,行动迅速。

卢戎国,即武王伐纣牧誓八国之一的卢国,西周初期很强大,但后来同申国一样,被周王朝剥剥削削的成了一个小国,也是武王的老丈人国之一。

屈瑕怎么也想不到小妈国会发兵救罗,一时感觉头脑有点乱。

打鄾国,武王的大丈人国邓国来添乱子;打罗国,武王的小丈人国卢国又来添乱子。看来逢年过节武王还是没把老丈人哄好。

上一代的关系不和,便也连累屈暇,接下来的情况马上印证了屈瑕低乎常人的军事头脑——只能指挥一打一的战役,对涉及多方的战役和变化多端的战局则束手无策。

将领建议屈瑕军队马上行至鄢水(今湖北中部汉水支流蛮河),在鄢水岸边驻扎,静观其变。

屈瑕不以为然,同斗伯比说好一个月之内解决战事,如果驻扎,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,决定照搬伐郧经验,趁卢戎军还未到达之时,迅速渡过鄢水,攻打罗国,罗国败,卢师将不战自退。

将领们继续劝阻屈瑕,伐郧之战打的是奇袭,以暗打明,战斗经验不能生硬照搬,借鉴经验要因时因地,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,不能一成不变,当前不同往日,楚师行踪已全部暴露,如果卢、罗两国前后夹击,楚军必然头尾失顾,必将大乱。

屈瑕不堪其烦,“我心已决,再敢进谏的人要受军法处置”(“谏者有刑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