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677年,楚文王死,次年,长子熊艰继位,是为楚堵敖。

熊艰,也就是息妫的儿子,她还有一个小儿子,叫做熊恽。

公元前672年,熊艰死,其弟熊恽继位,是为楚成王。

史书说,熊艰继位后,整日飞鹰走犬,不理国政,这一点我是十分相信的。史书又说,熊艰一直忌惮弟弟会威胁到自己的王位,千万百计想除之而后快,这我就不敢苟同了。

因为熊艰继位的时候大概也才七岁不到,说他整天玩玩打打,那是小孩天性使然;家庭作业很多,没时间打理政事,这也说的合情合理;但牵强说一个连乘法口诀都背不好的孩子,竟然要他去忌惮学龄前的弟弟,这就比较为难他了。

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,熊大熊二俩兄弟的政治博弈,都由当时的执政者在背后操作,身不由己,与其说是兄弟间的王位争夺战,不如说是楚国权臣之间的你死我活。

理解了这点,也就说明你对政治有较高的领悟性,平时宫斗剧也没少看。

熊艰继位的第五年(公元前672年),便迫不及待的发动了对弟弟熊恽的****,熊恽事先得知情况后出逃随国。在得到随国的军事援助后,熊恽发难,杀死哥哥熊艰,自立为王。

这是记录在《楚世家》中的事情,原文是“堵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,恽奔随,与随袭弑堵敖,代立,是为成王。”

从这句话中,可以看出熊艰一方的势力是强于熊恽一方的,并且我们得出一个大胆的判断——熊艰没有死于“与随袭”,而是死于意外,或者说还没有来得及成为权斗的牺牲品。

要证实这个判断的正确性,我们首先要请熊大熊二的后台势力露个面。

先来看看熊恽的势力。从后来的事情得知,弟弟熊恽的后台势力是若敖氏,其代表人物是武王时期的令尹——斗伯比。

此时的斗伯比已是三朝元老,德高而威重,其若敖族人也大都在楚王室长期担任军政要职。

如果说还有其他势力比若敖氏还强的话,那就是母权或者王权。

熊艰、熊恽二人都是息妫所生,手掌手心都是肉,所以母族争权一说不存在。也有历史故事说,熊恽是息妫梦见桃子后怀的孕,所以息妫喜欢熊恽一些,熊艰便嫉妒弟弟,想对弟弟下黑手,被息妫制止并杀死。对于这种故事,听听就好,别当真。

那么便剩下王权了。

此时王权的代表人物便是楚文王的幼弟,此时的令尹——子元。

如果哥哥熊艰是死于若敖氏和随国势力,那么熊恽一方必定会剿灭王权势力,杀死令尹子元,从而把控楚王室,推举熊恽为王。
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熊艰死,而作为背后势力集团代表的子元没死,还活得好好的?

唯一的猜测是,熊恽出逃随国后,还没等若敖氏和随国势力动手,熊艰便意外死亡,或是因疾病死亡。熊艰死后,熊恽便成为君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,子元也没有足够理由向熊恽下手,若敖氏和随国势力也没有必要袭杀熊艰,更不必铲除子元一党。

这个猜测也很好的解释了,为什么熊恽为王后,子元也活得好好的原因。因为双方都只是有一个意向,还没到撕破脸皮的程度,暂时相安无事。

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子元。

子元,熊氏,名子善,字子元,史载他不仅想学楚武王弑侄篡位,还垂涎文王遗孀息妫,于是一切便说得通了。

子元想当王,首先要借熊艰之手将熊恽铲除,然后将熊艰杀死,最后按照“兄死弟及”的继承制度,合法继承楚君之位。

不过当时斗伯比还健在,子元尚有顾虑,不敢造次,便重点关注息妫和长子熊艰,等待时机。

结果过了五年,熊艰身体不好,生命危在旦夕,子元便迫不及待的发动对熊恽的迫害,如果手里的熊艰先于熊恽去世,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泡影。若敖氏事先得到消息,马上把熊恽送到随国避难。

但熊艰恰巧这个时间不幸夭折,子元傻眼了,奇货便成了死货,自己势力虽大,但也没大到自立为王的实力,因为楚王室各方势力盘根错节,你一个人说了也不算,并且剩下的唯一继承人熊恽也还在随国。

趁此机会,熊恽在若敖氏的支持下,顺理成章的自立为王,随后被随国予以承认,然后若敖氏马上以熊恽的名义向周王室进贡。

焦头烂额的周惠王刚刚复位成功,急需财富重新过上奢侈生活,看到楚国大车小车拖来了大量的金银财宝,不假思索的承认楚王之位是熊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并授权楚国行使镇压南方蛮夷之权。

子元看到木已成舟,大势已去,又被形势所迫,只好接成王熊恽回国,奉为国君。

由此断定,熊艰的背后势力集团是王权。并且子元运气不好,把宝全押在了身体不好的熊艰身上,被若敖氏白白的捡了一个便宜。

不管是熊艰立还是熊恽立,似乎对于子元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,令尹一职,让他和他的三个儿子权倾朝野,楚国也在他的领导下,国势强盛,经济繁荣。

按照子元的理解,他还有机会,楚国迟早是他的,现在多努点力,做出点成绩,将来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